我們的舊家在頂樓砌了個不小的魚池,池上除了小橋還有座小屋,剛蓋好時屋頂上鋪滿新鮮的稻草,大人還在一旁種下絲瓜,沒多久就藤蔓就爬上屋簷,結起翠綠的絲瓜來了。那時的我才小學三年級,憨呆憨呆,炎炎夏日每天眼見絲瓜花開、結蒂、長出絲瓜、掛著好幾天、變成菜瓜布,都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,也不會想趁鮮摘來煮了吃,只是從此明白了一件事:那種洗碗的土黃色菜瓜布真的是絲瓜變成的ㄋㄟ!

當時誰也沒想到絲瓜竟然成了我會煮的第一種蔬菜,而且煮起來湯頭又甜又美味。夏天一到我就不時到市場找便宜漂亮的絲瓜,吃個過癮。剛開始自己上菜場我總愛挑皮色淡綠的絲瓜,煮好放久了也不變黑,永遠鮮翠的樣子好看極了。不過呢,這種「顏色取勝」的挑法也有踢到鐵板的時候。有一次在新竹某黃昏市場看到小山也似的淡綠絲瓜,小姐居然叫賣一條五塊,有夠俗!我很幼秀地只搬了五條回家,一次全部削過切好就下了我那奇大無比的炒菜鍋,邊幻想不知道會吃得多爽…

其實切的時候我就覺得有點小詭異,因為絲瓜一般內部極嫩,落刀時幾乎不會有聲響,而那五條淡綠絲瓜切下去卻不時發出細細的「擦...擦...」聲。等到煮好時我才發現,原來那些絲瓜的經絡粗硬異常,煮熟後瓜肉略透明,經絡也就更明顯,吃一口簡直……就像在吃菜瓜布嘛!

最後那一大鍋菜瓜布當然被忍痛丟棄,而我也從此乖乖地謹遵阿媽的教誨:要選表面突起較多的才不會選到菜瓜布,不要再以顏色為優先考量了。

剛回台灣的時候,因為好久沒吃到肉鮮湯美的蛤蜊了,所以拿來跟絲瓜一起煮,一次吃到兩種喜歡的東西:

材料:蛤蜊半斤、絲瓜一條、嫩薑、水、鹽

做法:

1. 蛤蜊買回來後用鹽水吐沙一小時以上

2. 絲瓜削皮切塊 (對切再切塊就可以了);嫩薑切絲

3. 炒鍋中放半杯水,開大火,下絲瓜及薑絲,蓋上鍋蓋

4. 絲瓜滾了以後加點鹽,轉中火繼續燜至軟

5. 確定絲瓜甜味出來時才開蓋轉大火,放入蛤蜊,有一些開了就可以關火裝盤(絲瓜湯的熱度會讓其他的蛤蜊繼續張開,肉也不會老),最後調整味道(看需不需要再加鹽)。完成!

做蛤蜊絲瓜的時候我不放油,但水也不多,才能得到超鮮又清爽的湯頭。記得要有耐心讓它燜,才會釋放出最多的甜味;至於蛤蜊則只需要十幾秒就熟了。喜歡清爽味道的可以就這樣湯湯水水地吃;喜歡濃郁味道的則可以加蝦米同煮並將湯汁勾芡,配飯很好吃喔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lin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